《喜乐街》:张扬歧视女性的春晚小品
肖 鹰
1. 《喜乐街》的歧视是用戏剧手段表演出来的
羊年央视春晚播出后,遭遇了空前强烈的“多个小品歧视女性”的指控,但同时也有媒体为央视春晚辩护,批评指控者是“小题大作,消费春晚”。
为央视春晚辩护的文章认为,指控者犯了两个错误:其一,将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与作品的价值取向等同。 其二,将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等同于春晚的价值坐标。(《“春晚歧视女性”未免小题大做》,京华时报,2015-02-21)
戏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,它的主题和思想宗旨,是由在舞台背景下全部剧中人物合作表演来表现的。因此,无论是单纯从剧中台词、还是剧中人物,甚至某个情节,都不能据以判断戏剧的主题和思想宗旨。比如,在一部二战电影中,不能因为出现了希特勒的形象,或者出现了推崇希特勒的对白,就断定这部电影是宣传法西斯主义。同样的,今年春晚沈腾在小品《投其所好》中说出“拒绝黄拒绝赌拒绝乒乓球”的台词,是非常符合剧情的。观众将其引申为“侮辱国球”则是“玻璃心逻辑”——事后沈腾声明是表演中将“拒绝拍马屁”口误为“拒绝乒乓球”,这个声明才真是拍“国球人士”的马屁!
“歧视”,简单讲,就是违背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:人人平等。歧视,就是不平等地看待人,对人不对事,因性别、族群、地域、身份、相貌、年龄、兴趣等差异,错误甚至侮辱地对待他人。以貌取人,就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歧视行为。
据此定义,从戏剧表演整体判断,我认为,今年央视春晚小品《喜乐街》和《车站奇遇》表现了非常严重的歧视倾向,准确讲,是赤裸裸地张扬歧视,即为了追求“笑果”把小品的戏剧性完全建立在歧视基础上。相比较而言,《喜乐街》比《车站奇遇》的歧视更加严重,下面我们就专门剖析《喜乐街》(后称《喜》)。
2. “女汉子”:在男性欲望预设的对立面
《喜》是一出由两男两女合作演出、外加春晚男主持尼格买提客串导演的喜剧小品,时长近11分钟。剧中主角是贾玲饰演的女汉子——一个集大龄剩女、个矮肥胖、无业无钱一体的女子,她唯一强项是掰手腕,爱好是贪吃(剧中被斥为“吃货”。该剧的剧情是,以录制选秀节目为线索,戏里戏外双重架构,沙溢、李菁和瞿颖(女)三个朋友在除夕夜“帮助”女汉子“贾玲”摆脱其“什么都没有”的烦恼、感受到“有朋友的幸福”。
单从小品框架看,《喜》的创意主题是三位朋友向弱势的“女汉子”献爱心。它的观感,不应该是“歧视女性”。然而,《喜》让一个懂得平等、懂得尊重、懂得关爱的观众(无论男女),能够感受到的,就是对女性的赤裸裸的歧视——准确讲,是对在当代社会从外貌、就业、婚恋诸方面均处于弱势的女性的歧视。
《喜》一开场,就通过客串导演的尼格买提与贾玲的对话,介绍了她饰演的是一个在选秀节目中总是落选、执着参选的“大龄剩女”。在接下来的8分钟时间,女汉子“贾玲”先是不断遭受沙溢、李菁扮演的同名男角的嘲弄、挤兑、喝斥、甚至推攘,“淋漓尽致”地表现了一个女汉子的愚蠢、
评论